“医药代表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挤破头想进去,里面的人拼了命地挣扎想出来。”已经在从事医药代表工作6年的林源(化名)化用了一句经典台词来形容自己的行业现状。
国家集采、医疗纠风、疫情……这些因素在同一年内先后出现,对许多医药代表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降薪、裁员、转行……在医药改革的洪流下,无数医药代表也在寻找他们的新出路。
“最近半年,每天都过得像一个地下工作者,拿的是3000元的底薪。”小赵(化名)是某国内药企的医药代表,进入行业刚满一年的她目前在负责头孢地尼在西安某三甲医院的推广销售。
然而接二连三的重击敲得她晕头转向。年初刚接手头孢地尼产品线,结果春节后因为疫情缘故,医院门诊全部停诊,她刚刚结识的客户有的暂时停下工作,更多的则是去了别的岗位参与疫情防控。
在特殊时期,小赵也不好意思开口与客户谈药品,只能隔三差五通过微信说几句“您辛苦了,注意身体”等话维系关系。
随后,医院恢复了门诊,但只接受预约挂号、凭挂号凭证进入医院且最多一名家属陪同。小赵站在医院大门前,看到医院门口负责查体温、健康码、预约短信的工作人员,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混不进去了。
“以前在外企实习时,我们还能穿件白大褂或者假装家属混进去,现在完全不好办了。”小赵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后,她不得已挂了客户的门诊号,才见到了客户一面。
然而见面的过程并不顺利,客户似乎并不喜欢她这种占用号源来谈药品的行为,只是告诉她:“医院目前的门诊量骤减,没有要换药的打算,也不可能办线下会议和讲座。”
3个月的时间没有销量,但小赵依然需要自己贴钱为客户购买礼品,从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到点心、茶叶、化妆品等生活物品,不定期地为客户寄送。
直到八月份客户告诉她:“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不要送东西了,这样会给我带来困扰。” (健康时报记者 李超然)
9月19日,四川某知名大三甲医院对医药经营企业正式发出通知,未在特定时间不允许医药代表出现在医院。
该医院的通知指出:凡在我院开展从业活动的医药代表务必于2020年9月21日前填写并登记,药品经营企业备案医药代表不得超过2人,每个品种备案医药代表不得超过1人;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案者不得在院开展相关从业活动,后果自负。
四川省人民医院官网发布《关于对违规供应商处理意见的通告》,一批医械(医药)代表、供应商及其法人、涉案高管被列入黑名单,永久禁止参与医院采购。
通告指出,根据四川省监察委员会《监察建议书》要求和医院相关规定以及医院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相关条款,经医院研究决定,对“围猎”医院工作人员、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公司或相关人员关联公司作出处理。
终止合作、钱款延后。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约定,立即停止与违规公司合作。还有未支付货款的,延期两年支付。进黑名单、永久禁止。将违规公司纳入医院采购“黑名单”,永久禁止其参与医院采购。
违规公司法定代表人、涉案高管等列入“黑名单”,禁止其相关联的公司参与医院采购。一旦发现“黑名单”上人员挂靠其他公司参与医院采购,立即停止与挂靠公司合作、停止付款,并将该挂靠公司纳入“黑名单”。
上一篇:国内医疗与药品领域知名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中国医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出炉三大